看到这个题目,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,冯唐是谁?他有什么背景?为何要提他的沟通原则?是否具有信服力?
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他的:冯唐,原名张海鹏,1971年出生于北京市,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,埃默里大学商学院。曾担任过麦肯锡合伙人、华润(集团)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、华润医疗集团CEO、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等职务。
我们大部分人对他的熟知主要来源于他的小说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、电视剧,知道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。但在对他的了解过程中,我发现他更多时候是一位博览群书且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者,所以“拿来”他的经验为“我们”所用是大有裨益的,在我们还没有太多经验和阅历时,“拿来主义”是一种捷径,就像作者所说,他的经验仅仅是个人经验,至于他人,可以赞同,可以反对,也可以增添,可以删减。所以“拿来”并不是将经验照搬照抄在我们的实践当中,而是取其精华,思考他这样总结的原因,是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、思考世界、与世界打交道的一种快捷方式,这就是本次整编的意义。
冯唐沟通五原则的出处是冯唐在有声书《冯唐精讲<资治通鉴>》中的一章《触龙说赵太后》的一个总结,主要讲了五个方面,现整编如下(因为是音频,所以内容较为口语化):
沟通原则之一:真诚(沟通的核心)
真诚。你要真诚,不要欺骗,哪怕你给出的结论、给出的建议,是别人不喜欢听的,是让别人有所牺牲的,让别人要残酷面对的;但是请你真诚。真诚在所有的沟通技巧里,是最重要的核心。
有些人说,哎呀,真诚它不方便呀,哎呀,别人不舒服啊。但你如果从中长期、从整体来看,越真诚效率越高,越真诚总体效果越好。骗你能骗一时,舒服能让别人舒服一时,但假的或者不真诚的,那终究是假的和不真诚的,不能实事求是,事情到最后就成不了。你或许局部能够骗一些人,能够骗所有人一小段时间,但是你无法骗所有人、所有的时候、所有的时间,不行的。
简单、坦诚、阳光,我老强调华润这六个字。简单、坦诚、阳光,并不意味着你舒服,很有可能让你受伤。比如说我告诉你,你其实很垃圾;比如说我告诉你,你这么做生意没戏;比如我告诉你,你得了不治之症。这些负面消息,如果不告诉你,有可能你一时会记我好,但是中长期你很有可能会更恨我。
我也见过很多人,我苦口婆心跟他们讲,我说咱们可以一块儿合作,可以一块儿喝酒,可以很愉快地在一起,但是请你真诚,请你不要骗我。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,知道什么就说什么,不知道什么,你就告诉我,我不知道,我不是那方面专家。但是这个世界上,这种老老实实、有一说一、有二说二、实事求是的人,反而是少数,似乎只有大英雄敢真;好多人,更多的人不敢说真话,不敢说实情,不敢面对淋漓的鲜血,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。但是我想,真诚应该是沟通的核心。
沟通原则之二:利他(给别人实实在在的好处)
冯氏沟通第二原则,利他。好多沟通,沟通不下去,好多次你想把你的真知灼见让别人接受,好多次你想说服别人,出现的巨大的问题就是你总想着自己,太想着自己,把自己搁在第一位。如果你沟通的目的是让别人接受,是为了说服别人,那请你把其他人,你要说服的那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把事情放在第一位,但千万不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。
你要说服的是个人,不是一条狗,不是一头牛,他是活生生的人,他有他自己的利益,有他的诉求,有他的情感。把他当成一个人,把他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,甚至把他的利益暂时放在事情之上。或者转一个角度,事情成了,他的利益为什么能够得到满足?你要跟他说清楚。要顺着“利他”去想沟通技巧,而不是说,我要把我的话说得多漂亮,多么雄才善辩,我说得多么气势磅礴,这不重要的。重要的是,你要沿着“利他”原则替别人多着想,能够通过“利他”说服他成事,不是吗?
所以古话有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,说的都是我为你好,我先替你考虑。当然不能讲这种大道理,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说事。不能总强调原则,说我为你好,我都是为你好,我的心都是为你操碎的,我的泪都是为你流下的,不行的。你要具体说说,这么安排怎么为你好?你看触龙说赵太后的时候,在最后就跟赵太后说得很清楚,您不让长安君为人质,实际上是不理智的,实际上是害了长安君,我这么考虑是为你好。
沟通原则之三:知己知彼(沟通之前做好功课)
冯氏交流第三原则,知道你要说服的对象是谁,不只是知道他的名字,要知道他的状态,知道他现在最担心什么?最渴望什么?最害怕什么?多大岁数了?身体怎么样?精神状态怎么样?工作状态怎么样?同时也要知道你自己是谁。
所谓第三原则,就是在沟通过程中,甚至在沟通之前,要知己知彼。他是谁?你是谁?他有什么主要诉求,你有什么主要诉求?他什么状态?谁跟他很要好,他很恨谁;你跟谁很要好,你很恨谁?你们俩之间有过什么瓜葛,有过什么往来?你对他意味着什么?你们俩关系到什么地步?等等等等。知己知彼,要了解你需要进行沟通的对象。
很多人说,我要去沟通,我要说服一个人,对这个人虽然他认识了很久,但可以说很多地方他不了解。不知道他父母是谁,不知道他有几个孩子,不知道他现在生活状态怎么样,不知道他精神状态怎么样,一问三不知。那你去做沟通,你想想你能完全了解他是怎么想的吗?你能完全有同理心,替他去想什么是对他好吗?
沟通原则之四:结构化思考(一句话概括主要论点)
冯氏沟通第四原则,能够一句话概括你的主要论点,如果说得更学术化一点,就是结构化思考。
如果你让我总结触龙说赵太后,他用哪一句话来说服赵太后的?我现场表演:太后,您需要为长安君长远着想,让他作为齐国的人质为赵国建立功勋;只有这样,长安君在您生前身后才能有足够的福报,能够把他的高位厚俸持续下去。
类似这样的总结,在你进行非常复杂、艰难的沟通之前,你最好能在心里默念几遍,能写在本上,甚至你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。比如说,刚才的结论,一句话总结:太后,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,长远而言是对长安君好;他做人质为赵国做出的贡献,在您生前身后都能帮助他享受荣华富贵。
但是你要一句句打下去,你为什么这么认为?你怎样这样认为?你有什么证据?等等。你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。
沟通原则之五:次序(根据对方状态,把握谈话节奏)
冯唐沟通第五原则,注意次序。什么意思?即使你很真诚,即使你有“利他”之心,即使你也很清楚,你要去沟通、要去说服的对象是谁,我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的那一句话是什么,以及展开那一段话是什么;但是,次序在沟通中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至于用什么样的次序,请大家仔细再看看《触龙说赵太后》这个例子。当然,《触龙说赵太后》跟所处的具体情况相关,如果不是赵太后,或不是触龙,哪怕说同样的话,次序很有可能不一样。沟通次序这件事是非常艺术的,因为是艺术,我没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,请各位再重新看两遍《触龙说赵太后》的原文,感受一下触龙沟通的节奏和次序。
触龙没有直接上来就把一句话——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的一句话,扔在赵太后面前,如果他那么做,赵太后一定会带着吐沫星子骂死他;但是,触龙也没有停止在只说家长里短。触龙的次序是,先问候赵太后,您咋样?第二步,替自己的小孩子跟赵太后求情,让赵太后给一官半职。这两步激起了赵太后的同情之心和感慨,原来你也老了,原来你也爱你的小儿子。在达到这个目的之后,触龙进一步把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的一段话拿出来。在这时候非常简单、坦诚、阳光告诉赵太后,如果您真爱长安君,真爱您的小儿子,请替他做长远打算,请让他建功立业;这样,哪怕您衰老,哪怕您去世,长安君依旧在赵国吃香的,喝辣的。
刚才所说就是节奏。但是换一个场景,这种节奏可能不适用。比如说,你跟一个CEO,一个甲方,没有这么熟,不是老关系,他脑子又非常清楚,时间又非常少,你上来就应该跟他讲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的那一句话。不要问,哎呀,张总,您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?那您觉得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?您这种天气下,您会写一首什么样的诗呢?别扯这些有的没的,这样是不好的节奏。
你可能说,我只是为了对话,为了缓和气氛,为了融合气氛。但是你要看,你是谁,我是谁,我们什么状态,我们忙不忙,我们在干什么?我们不是在上完了一台手术之后,不是在打完一场大仗之后,我们在彻底地休息,在闲聊;你手上有你的事,我手上有我的事,那这些有的没的(可以不说);特别是(如果你要提)带有质疑的、带有负面疑问的这种问话、这种问题,那你为什么不做点研究,做点文献阅读,用你的头脑想一想,别人为什么这么做,而不是那么做?
总之,要对所处的环境、语境、彼此的状态,有个很好的了解,才能很艺术地做出沟通的次序。
高国庆/整编